扫一扫 手机服务更方便
游客保障
网站导航
目的地攻略 > 中国 > 河北 > 石家庄 > 石家庄旅游指南 > 石家庄饮酒习俗 旅游攻略推荐
石家庄旅游Shijiazhuang
 | 

河北省省会,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古代称“常山、真定”,历史上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

想去0

去过0

石家庄饮酒习俗

http://shijiazhuang.cncn.com  2008-12-03  石家庄旅游网
     酒俗是民俗的重要组织部分,所包含的内涵十分丰富。几乎涉及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古老的祭祀礼仪,到婚丧嫁娶,从庆典迎宾,到时令节气;从修房盖屋,到居家外出;从亲友相会,到休闲旅游;从远古文明的肇兴,到现代人的生活,都与酒俗密切相关。在石家庄,酿洒、饮洒的历史远远早于奴隶制国家的产生,甚至早于部落首领制的诞生。所以,酒俗是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民俗。 

   一、祭祀酒俗 

    祭祀,即祭祖、祭神或以某种仪式纪念死者。我国具有悠久的祭祀文化历史,祭祀与传统的神鬼文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祀酒俗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石家庄是中国酿洒技术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祭祀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酒文化与祭亿相结合,就产生了祭祀酒俗。石家庄地区的祭礼酒俗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初见端倪,正定南杨庄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发现的盛酒的长颈陶酒壶,就是当事人们用酒祭祀死者的佐证。 

 进入奴隶制社会以后,祭祀酒俗成为奴隶主强化统治的一种手段,借此来残害奴、愚弄奴隶,维护他们自己的统治权威。在藁城台西商代遗址的祭祀坑中发现的被残杀的奴隶残骸和酒器,是当时残酷而无情的祭祀酒俗的真实写照。为了严格奴隶制的祭祀酒俗,商周时期的奴隶主统治者逐步建立了体系完善的一套体制。从酒器到祭礼,从仪式到酒的酿造,都有十分具体的规定。在石家庄发现和收藏的大量青铜酒器,有不少就是祭祀用的礼器。譬如在辛集、元氏、无极等地发现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卣,正定出土的青铜尊、彝等器物,就是奴隶制社会祭祀用的酒器。中国文字中的“鬯”,也是祭祀酒俗的产物。它的原意是指一种祭祀降神用酒,是用郁金香酿黑米而成。《周礼·春宫·郁人》记载:在奴隶主祭祀活动中,专门有一种职业,称为“鬯人”,“掌供柜鬯而饰之。”负责“和郁鬯以实彝而陈之。”唐代贾公彦疏云:“郁金之草,以其和鬯酒,因号为鬯草。”由于这种祭祀酒俗和祭祀酒礼,产生了鬯、鬯人、鬯祀等一系列词汇,可见祭祀酒俗对中国文字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祭山酒俗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石家庄是中国传统的山水神祗祭祀文化中心之一。位于石家庄市西南方25公里的历史文化名山封龙山,是河北乃至中国的祭山文化的中心之一。尤其是历史上保存或记载下来的有关祭祀山神的六七通重要的汉代碑刻,不仅是中国古代碑刻的灿烂瑰宝,而且是中国祭祀酒俗的活化石和文化见证,其历史文化价值并不仅限于石家庄,而是中国酒文化和祭祀文化、石刻文化和书法文化的灿烂结晶。譬如在刻立于东汉延熹七年(公元164年)《元氏封龙山之颂碑》记载:当时有常山相(原为恒山国,因位于北岳恒山之阳而得名。汉文帝元年因避文帝刘恒名讳,改为常山国。)蔡仑等官吏主持祭祀活动,反映了当时常山国的祭礼酒俗。

祭山祈雨,是中国的传统民俗,这种民俗与古代封建礼制有着密切的联系。历人封建王朝都把祭礼山神祈祷风调雨顺作为一种礼制规定下来。

     臂如唐代“开元礼”中就规定:“诸州县旱则祈雨,先社稷。又祈界内山川能兴去雨者,……若岳镇海读,州则刺史上佐行事;其余山川,判司行事。县则令丞行事。祀用酒脯醢;报以少牢。”为了祈祷降雨。封建朝廷专门对祈祷和回报降雨形式的祭礼作了明确的规定,甚至用什么酒肉、哪种牲畜,都作了严格的规定,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祭祀礼制。这种礼制年复一年地世代沿袭,逐渐形成了千古不变的礼仪,在老百姓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在民俗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直到现代,人们在祭祀已故的亲人或是祭祀民间崇尚的神仙、佛道先贤时,仍然采用传统的祭祀酒俗,祭酒行拜,以示虔诚。 

 
  三、祭祖酒俗 

祭祀祖先,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风俗。从远古时代对族氏图腾的祭祀,到周礼中对牢的祭礼,从汉唐时期对祖庙祭祀的礼制,到明清时期民间祭族谱、祭祖坟、祭家庙、祭灵牌等祭俗,反映了古人对祖先的崇拜和怀念;也反映了中国古人对怀古、寻根的一种传统观念。而在这种传统礼俗中,酒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从两汉到魏晋隋唐时期,祭祀祖先的风俗与封建的祭祀礼制进一步结合,并且逐渐通过封建礼制向民俗中渗透,成支支配祭祀民俗的一种礼制,并影响到全国各地、各民放祭祀民俗的发展。到元代,祭祀祖先开始使用葡萄酒。据《元史·世祖相纪》记载:至元十三年九月已亥“享于太庙,常馔外,曾野豕、鹿、羊、葡萄酒。” 

明清时期,石家庄地区的祭祀酒俗在各地县志中均有记载。譬如民国“井陉县志料”第十编“风土”中有“祭墓”一条,其中说:“如清明、如中元、如废历十月一日,如父母生日与祭辰,例皆饶化纸钱,供以香烛酒醴。” 

但是,在一些县市的祭祖风俗中,也有忌酒的礼俗。如生活在清真寺街一带的回民同胞,无论是在祭祖、还是在丧葬等活动中,都忌酒。在赵县范庄,流传着历史悠久的二月二“龙牌会”祭祖传统。传说勾龙是范庄人的祖先。勾龙是原始部落首领共工之子,共工被其他部落打败之后,勾龙带领部落人民来到此地。当地人世代把他视为共同的祖先,万世祭祀。龙牌,就是龙的神位。每年全会老少都要参加声势浩大祭祀活动——龙牌会。而在这项祭祀活动中,一直遵守着家家户户忌五荤的传统风俗。所谓五荤,就是酒、肉、葱蒜、韭菜这五种食品。从二月初一到初四,全村所有村民及各乡前拜祭、赶会的客人,都要自觉遵守“忌五荤”的传统习俗,不得犯戒。据当地人民传说,这种传统至少已经传承了数百年。这种民俗,对某些酗酒成风之徒,有很强的劝戒作用。 

 
    四、祭祀孔子先贤酒俗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的著名教育家、思想家。自明代以来,各地州县儒学,都建有规模宏大的文庙。各地州县官吏和学子每年都要举行祭祀孔子和先贤的仪式。石家庄市,城池密集,州县林立,祭孔文化具有当地特色。据地方志资料记载,各州县儒学、文庙的建筑形式,基本相同。都建有大成殿、戟门、泮池、名宦祠、乡贤祠、明伦堂等主要建筑。每年的祭祀活动,都要在祭孔孟的同时,祭祀历代贤哲、乡贤、当地名宦。其中祭酒进馔是少不了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礼制。 
  
  早在唐代,朝廷就对祭祀孔子的礼仪作了明确规定,在唐太宗的这一条诏令中,“初献、亚献和终献”,分别称为“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通称为“三献”,就是指在祭祀活动中行三次敬酒之礼。

明朝的《明礼令》则规定:“凡孔子庙祀,春祭用二月上丁口;秋祭八月上丁口,配享礼乐,并以定式,……各府州县祭物,官给米三石。”这种封建世代的礼制,后来逐渐演化成一种民俗化的祭礼。在河北省各州县长期传承下来。

为了展示祭孔孔仪式的隆重、庄严、神圣,历代还专门此谱写了祭祀乐章。而在这些乐章中,也浸润着酒文化的雅韵。譬如初献乐章中就有“大哉宗师,实天生德,作作以崇,时祀无欹。清酤唯馨,嘉生孔硕……”等句子。


    五、节令酒俗

  
节令酒俗是人们根据时令的特点和地方物候逐渐形成的一种酿酒、饮酒、会饮的习俗。石家庄是我国农耕业发达的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界的时令、节令密切相关,也与农时密切相关,因此在民俗文化中有着许多与时令相关的内容。节令酒俗,就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

清光绪《畿辅通志·舆地志略·风俗》中记载正定诸县:“正定元日,谒墓,敬尊者,饮屠苏酒。”

    《深泽县志》载:“十月一日,好集客,号曰试酒,以多醉者为荣。”痛饮不醉休言归。
民国《河北通志通·民事志·谣俗》中专设一节“四时”风俗。其中记载“立春日,聚会饮春酒。”
   “春分日,节栽果树,分腊酝酒醢(用腊将酿好的酒和肉、鱼酿的酒酱封起来),利久蓄。”
 
   “清明日,簪柳条,作秋千戏,携酒踏青。” 
   “孟夏之月,四日酿酒,可久蓄。” 
   “仲夏之月,五日,插薄艾,以彩索系项背,啖角黍,饮蒲酒,采药苗。”如今各地青少年在颈项间戴红绳所系的香包,就是从这种民俗民演化而来的。 
   “仲秋之月,十五夜,会饮赏月。” 
   “季秋之月,九日,蒸花糕,酿菊酒,腌瓜菜及蟹,登高会饮。” 
   “除夕守岁,饮椒酒,焚苍术。” 
   明万历《真定县志》卷一“舆地志·节令”中记载“元月十五日,土民饮酒赏贺。……九月九日,制花糕,饮菊酒。”在藁城县,还流行一种“鞭春牛”的古老祭春仪式。 
 
   六、婚嫁酒俗

  婚娶聘嫁,是人生的大事。尤其是旧中国深受“妇女从一而终”的传统婚嫁观念的影响,一般都把婚嫁之事看得很重。无论是迎娶新娘,还是女子出嫁,都要举行相当隆重的礼仪。而在这个具有悠久酒文化积淀的地区,自然会把酒与婚嫁紧紧结合起来,于是在婚俗中就专门有了一套关于饮酒、敬酒、喜筵酒、送亲酒、迎亲酒的酒俗,不仅成为婚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成为河北酒文化的重要内容。 
 
据清光绪《畿辅通志·舆地志略·风俗》记载:河北地区婚俗中:“先通媒妁,女家允许,男家即送庚贴,以首饰钗钏先之,谓之过定礼。及婚,先择嫁娶吉日,谓之定嫁。娶次,男家用猪酒送催嫁,女家犯妆奁。临期,男子亲迎,陈设灯烛,鼓吹至女家,女家备酒醴敬迎,谓之喜筵。筵毕,女至婿家,夫妇同拜天地,行合卺礼。是日酒筵会亲友。三日先拜翁姑,即诣家庙、祖茔展拜,遍拜亲串之来贺者。四日女家亲串携食品相贺,婿赴女家,谓之回门。次年正月,女翁备酒筵,夫妇偕赴女家,谓之住正月。……

这是一种古老的酒俗和婚俗。正是由于酒与婚嫁文化珠联璧合。才创造出了“合卺”、“喜筵”等中国的词汇。“卺”(音jin),原是指古代婚礼上用的一种酒器。就是将葫芦分成两个瓢。新婚夫妇各用一个瓢饮酒。饮毕,将两个瓢合在一起,称为合卺。 
 

    七、丧葬酒俗 
      早在新石器时代,在丧葬文化中就开始使用酒和酒器。在正定南杨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细颈陶酒壶,就是一件随葬的酒器。

     进入青铜时代,各种造成型精美的青铜酒器装满美酒之后,成为奴隶主贵必备的殉葬品。在平山县三汲镇战国时期中山国都城发掘的两代中山王的墓葬中,不仅出土了上千件青铜酒器,而且发现了两壶保存完好的古酒,成为世界上目前保存年代最久的古酒。在鹿泉市高庄发现的西汉常山宪王刘舜墓中,还出土了各种精美的青铜酒器和银酒器。通过这些墓葬实例,可以看出古代的封建贵族不仅生前醉生梦死、骄奢淫逸,而且死后也不能忘记饮酒行乐的权力和欲望。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丧葬礼俗中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墓葬形制、随葬器物、墓丘大小、地面建筑物的高低、建筑物所用的砖瓦等都有十分严格的规定。甚至墓中所用的棺椁的厚度,都要按等级确定。但是无论等级差别多么悬殊,在丧葬中随葬品及葬礼中,一般都要用酒。由此逐渐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丧葬酒俗。

     作为一般平民,虽然对封建贵族挥霍美酒、粮食的丑恶行为深恶痛绝,但是,也自然的在丧葬观念中怀有对美酒的一种希冀。生时不能享用美酒,倒是希望死后能享受荣华富贵。因此,在丧葬风俗中,逐渐强化了酒的地位和作用。

古代的帝王显臣、公主郡主、达官贵人,在丧葬活动中,不仅要用大量酒器和酒水陪葬,而且要在葬礼中用大量的酒举行祭祀仪式。有了用酒的礼仪,也就随之有了饮酒的禁忌。如果在帝王丧葬礼仪中凶了酒俗的禁忌,庶民是要杀头的,士大夫犯禁,也会轻者罢官削爵,重得治罪下狱、举家贬谪。西汉时期,常山嗣王讪勃(常山国都在元氏),就是因为其父王丧礼期间酗酒博戏而险些招致杀身之祸。

     在石家庄各市县,由于文化背景和生产方式的诸多差异,在丧葬礼俗对酒的运用也存在一些区别,或尚简,或奢华,或烦琐,或俭朴。即使同一地区,在不同时期,丧葬酒俗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变化。到了民国时期,石家庄各地的丧葬酒俗中用酒的地方进一步增多,酒与丧葬习俗的关系进一步密切。民国《畿辅通志·礼俗》中记载:初丧,要先“设灵帷,讣告戚友。孝子寝枕块,戒荤酒,宿灵次,每七日皆三时上食器奠。逾月而葬(要是夏天,岂不是让自己的爹娘腐料发臭。实在荒唐)……三日后合冢,坟茔前奠酒器泣。”

     而地处西部山区井陉县,自古有崇尚俭朴的民风,民国时期,丧葬风俗仍然比较俭朴,虽然仪式仍沿袭传统,细节仍比较烦琐,但是,所用资财(尤其是酒馔、丧具)比较简单。 

八、生育酒俗

    生儿育女,既是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也是父母婚姻结合的结晶,置酒庆贺,一方面向亲友宣布自家一个新成员的加入;另一方面,反映了对妇女生育的一种尊重,同时,把诸多美好的祝福和希望寄托在新生命的身上,浸润在酒筵的喜庆气氛之中。如新中国第一部《辛集市志》第四章“习俗”中记载“旧时生男为大喜,生女为小喜。产后先给娘家送喜讯。第三日,母亲或近亲女子携带米面、鸡蛋、芝麻、红糖等营养品和婴儿衣物前来婆家侍奉月子。产后第三天第十二天为小庆,满月(男为29天;女为30天)则为大庆,娘家或亲友持礼物前来祝贺,主要摆筵席款待来客。” 
 

  九、寿辰酒俗 

    过生日、贺寿辰,是一种古老的传统习俗,也是联络邻里乡谊感情的一种方式,抑或还兼有尊老爱幼的醇德之风。在石家庄各市县,老人过生日,晚辈要送寿桃、寿糕、寿酒,向老人祝贺。乡亲们也要出一小部分钱“凑分子”,表示感情。主人家要设酒筵招待亲友、乡亲、邻里,加强联系,增加感情。主人家要设酒筵招待亲友、乡亲、邻里,加强联系,增加情感,尊老爱幼,这本来是件好事。但是,大凡传统民俗一般都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其积极、健康的传统美德;而一方面则是其庸俗、落后的一面。寿辰酒俗尤其如此。在封建社会里,历代都有一些贪官污吏,骄奢淫逸,为富不仁,聚敛钱财,下择手段。他们往往借自己或家人过生日之机,广泛散发“寿贴”,向下属和民众索要钱财。在辛集、晋州、老百性称这种丑恶行为叫“打网”。意思就是向百姓撒网,大量捞钱。这种恶习,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得到歇制,但在个别地区、个别农村干部中仍然存在,其表现就是奢侈浪费严重,借过生日大摆寿筵,聚敛民财,培植喽罗,甚至挥霍公款,大量动用公车,摆阔斗富,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极坏的影响。这种恶习是传统酒俗的一种随落,是对传统酒俗的一种庸俗的异化,这是我们应该坚决反对的。 

  十、建房迁居酒俗 

百姓修房盖屋,是非常重要的工程项目。所以全家甚至全村都比较重视。一般各地盖房子,在上梁之前,都要举行一定的仪式。其中放炮、置酒,是少不了的项目。有的要请工匠师傅们喝上喝酒,有的要用酒祭洒新屋地基。据说此举一是为了驱邪,二是给自家创造一种欣喜气氛,也给工匠师傅一种庆贺。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传酒俗的文化魅力。新房竣工,要在乔迁之前举行一定仪式。平原各县的仪式大同小异。譬如辛集市的民俗,是由长辈先到新房子里用铁勺子炒一个鸡蛋,俗称暖房。俗称暖房。乔迁之时,亲朋邻里要前来祝贺。一般是送一幅中堂画,天头上写“某某乔迁之喜”,俗称“温居画”。主人要在当晚备洒设宴招待亲朋邻里,称为“暖房酒”。 

   十一、尊师敬老酒俗 

    尊师重教、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代统治者利用这种传统的民俗心理,强化封建教育,由此演绎出一系列相关的酒俗。譬如明清以来,各府州县例行的尊师敬老、严明伦常的礼仪,既是一种传统的礼制,也是一种重要的敬老习俗。

     据《藁城县志》记载:每岁正月十五、十月初一日,要由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在儒学的明伦堂前举行尊师敬老行礼仪式。拜德高望重的长者,宴请德高兴望的师长。
 
     这种传统礼俗,在新社会被赋予了新的形式和新的涵义。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事业和社会养老福利事业的发展,尊师重教、尊老爱幼已成为一种社会公德。许多县市每年教师节都要组织慰问教师的活动。有的学校举行会餐、聚筵活动,庆祝教师自己的节日。在一些敬老院、干部休养所,每年重阳节、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一般都要举办酒筵、晚会等活动,体现敬老尊老的传统美德。这种新的惯例,已经成为新时代的一种敬老酒俗、一些酿酒企业,根据这些传统民俗,开发生产的一系列“重阳酒”、“祝寿酒”、“敬老酒”、“桃李酒”、“尊师酒”等礼品酒,应该说是对传统酒俗的一种照应,也是对传统美德的一种弘扬。 
 

十二、出行酒俗 

    外出旅行,要饮“出行酒”,家人为亲人壮行,这其中寄托着家人的美好情感,充满了希冀、祝福、期待、留恋等情感。正是这种酒俗的内在感召力,所以世代流传,万世不灭。在古代的茫茫宦海之中,文人读书为的是“学而优则仕”,为的就是跻身官宦之列,或光宗耀祖,或报效国家,或施展抱负,或改变困境。但事实上,宦海无情,说不清人在何处会翻船。所以,升官进爵要置酒庆贺,或显示身份地位,或答谢恩师亲友。官场失意,也要置酒消愁。这酒俗就是具有如此博大精深的内在魅力。 
 

十三、其他酒俗 

    酒俗文化,是一个博大的体系,它所包含的内容,除了以前各节反映的内容外,还涉及到传统庆典、居住之俗、仕宦之俗、出师之俗、迎宾之俗、饯行之俗、省亲之俗、拜商之俗、行商之俗、耕织之俗、梨园之俗。凡此种种,都与酒俗有着某些联系。

总之,无论是从文学的视角,抑或是从人学、心理学,甚至生理地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研究酒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有说不尽的话题,解不完的奥秘。酒俗虽然是民俗学或社会学研究的对象,但它所包容的深刻内涵,远远超出社会科学的范畴。酒俗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酒俗是一种民众心态的反映;酒俗中有价值观,也有人生观,更有文化观、是非观。所以,不同的人对酒俗的理解会有很大的差异。但是,所有的人尊重民俗文化传统。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吉祥、平安。